近日,《天津市静海区构建“大消费”格局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到2027年底,实现各消费板块协同扩量、提质、增效,全区消费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消费行业增加值稳定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服务零售额增速明显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与GDP增速保持同步。
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小区电梯更新,鼓励居民开展房屋装修和局部改造;
为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1个金牌家庭医生团队,强化心理门诊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美诊所;
建设特色美食集聚区,以独流镇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津门老字号为载体,打造完善独流·非遗美食游精品线路;
积极引进高人气演唱会、音乐节等潮流活动。发展全域旅游,鼓励景区开展低空游览、房车营地项目;
1.促进升级类商品消费。扩大升级类消费供给,培育智能家居、数码产品、宠物等新消费增长点,支持各类载体设立老年服务和母婴用品专区专柜,丰富养老照护、日用辅助、健康促进、益智玩具等商品品类。提升轻工产业链能级,引育文化娱乐、日用品、绿色食品等升级类消费品知名企业。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实国家和我市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统筹推动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手机等数码产品进社区、进村街、进机关活动,稳定居民传统消费。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推进二手车交易市场诚信经营和便利化措施,加强汽车消费领域信息共享。
2.打造消费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首发经济,落实市级首发经济支持政策和首店评价标准,聚焦五金制品、电动自行车等优势产业,开展产品首发、首秀等活动。推动零售业创新提升,升级改造零售商业设施,支持“到店”与“到家”协同发展,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平台下单+就近配送、门店下单+即时配送)、“店仓一体”、“预售+集采集配”等新模式。打造“社交+”消费,发展“数字赋能+连锁经营”、“一店多能”,提升便民服务项目客流量、平效和场地利用率。推动场景化改造,坚持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淘汰落后与培育新动能并举,结合城市更新,推进街区空间与功能业态重塑。引导传统购物中心、百货店、家居市场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文化消费中心转变。打造策展型商业、沉浸式体验等消费新空间。
3.提升消费品牌影响力。挖掘本地品牌潜力,聚焦食品、电动车、乐器、健康养老等领域,培育一批引领性消费品牌。鼓励发展精品店、集合店、快闪店。鼓励品牌跨领域、跨知识产权(IP)合作推出联名商品、举办跨界活动,打造“城市限定”商品,积极申请天津“必购必带”商品。培育壮大老字号,加快产品迭代焕新,鼓励津门老字号、“天津礼物”、“津农精品”等打造旗舰店、品牌店、集成店,推出“国潮系列”、“津派系列”文旅纪念威廉希尔品、伴手礼。
4.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内外贸市场对接渠道,积极组织区内优质外贸企业参加外贸优品中华行系列展示展销活动,为有意愿拓内销的外贸企业搭建内销平台,助力出口产品精准对接国内市场需求。对有意向、有条件开展出口业务的内贸企业进行摸底梳理,逐一上门指导服务,支持内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发挥境内外国际展会对外合作交流作用,帮助内贸企业和外贸小微企业争取展位,帮助企业利用国际平台,拓展海外订单。全力推动优质企业提质升级,积极引导电动自行车企业技术创新,根据新国标进行产品设计方案调整,适应国内市场新要求。全力协调区内保险机构做好对接服务工作,引导保险机构全面落实上级监管部门要求,为区内有需求内外贸企业提供共保、再保等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服务。
5.做大做优线上消费平台。培育电商领军企业,围绕静海本地特色产品和重点产业,推动电商平台赋能传统零售业,支持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突出“壮大电商经营主体、培育区域电商品牌、推动电商集聚发展”等方面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以点带面促进电商与产业融合发展。丰富进口消费品供给,增加进口商品品类,扩大进口规模。壮大跨境电商出口,以我区五金制品、自行车、乐器、家具家居等特色行业为抓手,引导企业积极向跨境电商转型,支持跨境电商自主品牌“抱团出海”。引导信跃工贸等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带有营销服务职能的海外仓,完善国际营销网络体系建设,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发展的布局。
6.焕新生活服务消费。建设特色美食集聚区,以独流镇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津门老字号为载体,打造完善独流·非遗美食游精品线路,推动非遗、老字号食品企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家政服务标准化,鼓励家政企业向员工制企业转型,进一步规范家政领域信用管理工作,提升信用管理水平。打造巾帼家政服务品牌。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开展直播带岗等线上招聘活动。大力发展街面经济,打造一批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培育一批“小而美”、“专而精”的特色店铺。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更多高品质休闲空间。
7.发展高品质全域文旅消费。扩大高品质文化演出市场供给,积极引进高人气演唱会、音乐节等潮流活动。丰富文娱消费场景,开辟演艺新空间,发展剧本娱乐、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文化新业态。发展全域旅游,鼓励景区开展低空游览、房车营地项目,开发“轻旅游”、“微度假”型自驾游、周末游产品。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引育中高端酒店和民宿品牌,满足多元化特色住宿需威廉希尔求。提升景区品质和体验,加强景区接待服务水平。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文博单位拓展服务项目,合理延长经营时间,扩大接待规模。发展入境消费,全面提升入境消费综合服务质量。
8.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建设一批主题体育公园、社区健身园、户外微场地等,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增加体育消费场所,鼓励社会力量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消费载体。办好天津团泊湖半程马拉松、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自行车主题运动会、京津冀武术交流大会等品牌赛事,积极承接区域性、国家级比赛,举办标志性高水平赛事。大力推广户外运动,发展徒步、骑行、赛艇及帆船帆板等时尚运动,推动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制造等冰雪经济发展。推进国家高质量户外目的地建设,打造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发行体育惠民卡,促进体育消费。
9.丰富健康养老消费供给。加强家庭医生业务培训,为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1个金牌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高质量、全专结合的家医签约服务。强化心理门诊建设,继续与天津市安定医院合作开设心理门诊,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心理门诊工作需求。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着力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美诊所,进行诊所备案。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加强对全区现有4家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组织医疗机构人员参加各项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等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全区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能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家居商品和公共服务适老化水平,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和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改造,支持利用空置场地依法依规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打造“津牌养老”服务品牌,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推进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
10.提升教育培训消费质量。发展社区教育,为群众学习提供便利和支持。发展老年教育,办好区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配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仁爱学院等院校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和实效。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倡导学习风尚。鼓励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围绕行业产业需求,挖掘培训内容,开展职业培训。支持职业学校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结合静海区相关红色教育基地、历史遗迹、文化场馆、生态景区、科技工业场景,大力开展“探寻静海文脉,践行五色之旅”研学实践活动,进一步盘活静海区育人资源。指导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延伸提供托育服务。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聚焦就业岗位挖潜扩容,面向就业重点群体,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消费质量。
11.支持居住消费提质扩容。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小区电梯更新,鼓励居民开展房屋装修和局部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培育住房租赁服务品牌,打造一批标杆企业。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实施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进物业服务扩容升级,发展“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提升智慧物业服务能力,推广应用智能安防、智慧停车、智能门禁等社区物业新模式。开展示范型老人家食堂建设工作,开展政策指导,并推动挂牌运营,为周边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12.增强商贸服务集散配置功能。搭建生产要素贸易物流网络,依托静海现代建筑产业园的集疏运通道,辐射周边生产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强与大邱庄、子牙等产业园区、开发区的深度合作,围绕新型建材、新能源设备、食品加工、(电动)自行车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供应链间高效协同运作,吸引生产要素贸易企业聚集,搭建生产要素贸易物流网络。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制造业企业设立贸易公司、消费品制造业企业设立零售公司,拓宽产业链覆盖范围和消费品销售渠道。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子牙经开区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宣传现代商贸流通试点城市政策,围绕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回收网点和中转站建设、应用推广新回收模式等方面,做好项目挖掘和服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加快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13.发展特色金融和创意设计产业。加强金融促消费能力,组织区内银行机构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信贷支持消费举措,推动区内银行机构广泛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增强产业设计服务功能,支持企业提升设计研发能力,推动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工业企业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推动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布局创意设计业态,培育影视新媒体制作、动漫艺术、网络视听等高端业态,促进定制创意消费,打造更多文艺原创精品和沉浸式演出,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文艺原创精品力作,量身定制景区、博物馆文创纪念品。
14.加快物流产业提质升级。增强集散辐射功能,招引培育物流企业,依托静海现代产业园、静海现代建筑产业园、子牙经开区等乡镇园区,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配送点”三级物流设施体系,优化物流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实施冷链增值行动,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推动肉类、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全品类业务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分割加工、中央厨房等冷链加工业务。推动海吉星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智能化冷链配送中心以及远期规划的北方冷链仓储区项目,进一步拓展冷藏冷链功能建设,扩大冷藏设施规模。
15.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速发展会展经济,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促进会展业发展条例》,依托循环经济、大健康等产业优势和区位资源,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广交会、津洽会、消博会等境内外国际性展会,推动静海特色产品走出去。依托王口炒货节成功案例,持续培育本土会展IP,形成“一展带一链”的发展效应,为天津建设“北方会展之都”贡献力量。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强化重点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帮扶指导,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推荐符合条件人员申报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推进专业服务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健康咨询、信用服务等商务服务,招引有一定影响力的旅行社、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落户静海,支持商务服务业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